»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幫助
化石講場-Fossils Board
»
[古生物世界 Paleo World]
» 2016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標題: 2016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oviraptor
(偷蛋龍)
超級版主
UID 2
精華
4
積分 1960
帖子 1244
閱讀權限 150
註冊 2006-10-16
來自 香港
狀態 離線
[廣告]:
2016年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組織評選的“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發佈,這是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8年來,首次組織全國性的科技創新成果評選,旨在推動學科創新發展,展示我國古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和科研成果,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等工作。
據介紹,在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中,有11項科研成果入選(含並列),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古生代魚類、早期陸生植物等研究領域,推動了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進展一: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率領的研究團隊)
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在雲南曲靖志留紀(約4.44-4.19億年前)地層中發現的盾皮魚類長吻麒麟魚,其頜骨形態介於盾皮魚類和硬骨魚類之間,人類的頜骨因此能夠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頜脊椎動物類群中,為繪製頜骨的演化全景補上了重要的一塊拼圖。
進展二:繪製冰河時代歐亞人群的遺傳譜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率領的國際團隊)
在《自然》(Nature)雜誌報導了利用史前人類的古基因組追溯冰河時代歐亞人群的遺傳譜圖。研究指出,末次冰期結束後(1.4萬年)的第一個強烈變暖事件對歐洲人群結構影響,間接反映歐洲內部與外界人群在冰期末期的遷移和融合,比如:在很長時間裡,冰河時期的歐洲人是暗色的皮膚和棕色眼睛,直到1.4萬年前後藍色眼睛開始大量出現,白色的皮膚則是在7千年前後大量出現。
進展三:1.3億年前羽毛 角蛋白的發現使古生物色彩復原更加可信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副研究員所屬研究團隊)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首次報導了距今1.3億年古鳥類化石中的 角蛋白的保存,並驗證了羽毛化石中以往頗具爭議的納米級微體結構被 角蛋白包裹,確實為羽毛的色素體,排除了細菌的可能性。這項研究首次無爭議地確定了化石中色素體的存在,為古生物色彩復原提供了依據。
進展四:華北發現距今15.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朱士興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團隊)
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報導了發現于燕山地區中元古代高於莊組(距今15.6億年前)發現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將地球上大型多細胞生物的出現時間提前了將近10億年。這項研究表明,元古宙(25億年前到5.7億年前)中期地球“枯燥的10億年”可能並不枯燥,從而改變了人們關於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既有認識,為探索8-18億年前的地球系統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進展五:早泥盆世植物根系促進土壤形成及河流地貌轉型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薛進莊副教授率領的團隊)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封面和亮點論文,報導了目前所知最古老的具根系古土壤(早泥盆世,距今4-3.6億年前),提供了早期植物根系與土壤相互作用的直接證據,提出克隆生長是登陸初期的、原始的維管植物作用於地球系統的一種重要機制。這項成果對於揭示早期植物對地球系統演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進展六:白堊紀琥珀中發現系列昆蟲偽裝行為及最原始螞蟻社會化起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員等)
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和《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了白堊紀(約1.45億年至6550萬年前)琥珀中發現最古老的昆蟲覆物偽裝行為和極其特化的獨角蟻。研究結果為重建白堊紀古環境以及昆蟲-植物之間生態關係提供了新線索;填補了螞蟻早期演化的關鍵環節,其早期演化過程比先前的設想要複雜的多。
進展七:撫仙湖蟲腹神經節與泛節肢動物早期神經系統進化 (雲南大學楊傑副研究員與張喜光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導了寒武紀(約5.42-4.88億年前)節肢動物神經系統的相關成果。以實體化石形式首次展現寒武系真節肢動物昆明澄江蝦具有縱貫軀體的腹神經節及其微米級的外緣神經。這項發現闡明了泛節肢動物腹神經索的原始特徵,為探討泛節肢動物神經系統早期本質特徵以及隨後分異的進化歷程提供了可靠證據。
進展八:甕安生物群中發現盤狀卵裂動物胚胎化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殷宗軍副研究員率領的研究團隊)
在《地質學》(Geology)上報導了最早的具盤狀卵裂形式的動物胚胎化石,為瞭解早期動物發育模式以及動物直接發育模式的起源帶來新的啟示。該成果利用同步輻射斷層成像技術在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一類具有典型盤狀卵裂特徵的標本。縱觀生命之樹,只有兩側對稱動物(如鸚鵡螺、蠍子、斑馬魚等)的胚胎具盤狀分裂模式。這項發現表明兩側對稱動物特有的某些發育機制在6億年前就已經起源。
進展九: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保存的一段具有原始羽毛的恐龍尾部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
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了白堊紀中期琥珀化石中保存的帶羽毛恐龍尾部。標本為一隻恐龍的尾部,包含了至少八枚尾椎,尾椎被三維的、具有微觀細節的羽毛包圍。這個標本標誌著人類首次發現保存在琥珀中的非鳥恐龍。
進展十(並列之一):澄江生物群三維保存的大附肢類節肢動物幼蟲 (雲南大學劉煜研究員、侯先光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首次報導了迄今為止所知最早的無節幼蟲類節肢動物幼蟲。這項研究給保存方式為布林吉斯型化石節肢動物的進化發育生物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此類研究設定了更高的技術手段標準,使研究者可從化石表面和內部最大程度地提取資訊。
進展十(並列之二):遼西發現最早的銀杏植物木材化石 (中國地質科學院蔣子堃高級工程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王永棟研究員領銜的研究團隊)
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報導了最早的銀杏植物木材化石。發現自遼西距今約1.6億年的銀杏木材化石“遼寧銀杏木”(新種)具有銀杏屬的典型木材解剖構造,是古植物學者首次在侏羅紀地層中發現的具有確鑿解剖構造的銀杏木屬木材化石。這項新的發現代表了銀杏木屬出現時代最早的類型,也是現生銀杏木材演化最原始的基部類型,為揭示銀杏木材的演化譜系提供了重要證據。
[
本帖最後由 oviraptor 於 2017-3-23 07:31 PM 編輯
]
(\\\\\) (\\\\\) (\\\\\) (/////) (/////) (/////)
2017-3-23 07:29 PM
#1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論壇跳轉 ...
古生物場區-Paleontology
> [古生物世界 Paleo World]
> [三葉蟲專區 Trilobite region]
> [古生物新聞 Paleontology News]
恐龍場區-Dinosaurs
> [恐龍地帶 Dinosaur Zone]
> [恐龍資料庫 Dinosaur Database]
> [翼龍專區 Pterosaur region]
> [恐龍新聞 Dinosaur News]
化石場區-Fossils
> [化石鑑賞 Fossil Collections]
> [化石博物館 Fossil Museum]
> [化石清理 Fossil Preparation]
動植物場區-Organisms
> [動物與植物 Animals And Plants]
> [古猿與古人類 Ancient Ape & Human]
> [未解之謎 Unsolved Secret]
岩石場區- Rocks
> [地質與自然 Geology And Nature]
> [建築物化石 Fossils In Buildings]
> [石頭與礦物 Rocks And Minerals]
藝術場區-Arts
> [古生物作品 Paleo Art]
> [電影與書籍 Movies And Books]
站務場區-Services
> [講場管理處 Forum Service]
> [支持本論壇 Donate Us]
最近訪問的論壇 ...
[恐龍地帶 Dinosaur Zone]
{支持化石講場客戶廣告, 謝謝!}
{香港首個古生物化石網站 - 化石專賣/籌辦展覽/教育推廣/復原工作}
Powered by
Discuz!
4.1.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919 second(s), 8 queries
所有時間為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22 01:46 PM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恐龍@化石工作室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