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iraptor
(偷蛋龍)
超級版主
UID 2
精華
4
積分 1960
帖子 1244
閱讀權限 150
註冊 2006-10-16 來自 香港
狀態 離線
|
[廣告]:
甘肅發現「潛水鳥」化石 ( 圖文)
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15日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發表了在甘肅省新發現的「甘肅鳥」(Gansus yumenensis)化石標本,分析顯示這種有翅的鳥能像鴨子一樣潛水,進一步證明現代鳥類可能起源於水生環境的說法。美國專家評價這一發現的重要性時說,這些發現將幫助填補鳥類家族樹的空缺。
一百多年來,各國學術界在鳥類起源的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主要是因為早期鳥類化石材料太少,除了屈指可數的「始祖鳥」化石之外,其他地區又沒有重要的早期鳥類化石發現。2004年,甘肅昌馬地區發現了多個「甘肅鳥」化石標本,大部分都沒有壓碎,其中有些樣品保存極為完好,就連羽毛甚至足部的蹼也能在碳化了的殘骸中分辨出來。
化石骨骼完整獨缺頭
綜合新華社、國際在線消息,16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了有關論文。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尤海魯15日在這裡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在昌馬附近的遠古湖址共發現數十具鳥類化石,雖然無頭,但骨骼較完整,未碎裂,有些還殘存趾間蹼和其他軟組織。他認為,湖泊的靜態環境使這些化石尤其是軟組織部分在頁巖沉積中「非常漂亮地保存至今」。
論文分析了5具「甘肅鳥」化石:其身體上半部結構表明牠能從水面起飛;後腿和蹼足的細節顯示,牠可能是靠足推進的潛水鳥,很像現代的鴨子,但能力稍遜。另外,「甘肅鳥」骨骼中空程度低,因此較重也較笨拙。
科學界認為,鳥類起源後有兩大類,一個是反鳥類,另一個是今鳥類。反鳥類在白堊紀末期與恐龍一起滅絕了,沒有留下後代;而今鳥類最終向現代鳥類發展。
圖:「甘肅鳥」化石(美聯社)
「甘肅鳥」也吃植物
科學家說,「甘肅鳥」所處環境要更溫暖濕潤,牠們可能以魚、昆蟲為食,偶爾也吃植物,其飲食結構只有找到頭部化石後才能確定。
「甘肅鳥」是今鳥類已知最古老成員。今鳥類包括所有現代鳥類及其直接化石祖先,出現於1.4億年到1.1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牠與肩部骨骼結構相反的反鳥類是鳥類進化中兩大分支,都源於「始祖鳥」。
據介紹,「甘肅鳥」之外的幾種原始今鳥類也顯示出對水生環境的適應。科學家確定進化樹上「甘肅鳥」的位置時發現一個明顯模式:「過渡到現代鳥的物種多為水棲」。不過,現代鳥的某些早期成員也許很快轉移到陸地,如鴕鳥和雞的祖先也可上溯到白堊紀早期。
參與研究的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修?拉曼納說,今鳥類化石「在白堊紀早期相對罕見,這是『甘肅鳥』令人激動的原因之一」。尤海魯指出,這次的化石發現將已知今鳥類的進化研究提前上千萬年到白堊紀早期,昌馬也成為以今鳥類為主的最古老鳥化石遺址,而10年前曾發現「長羽毛的恐龍」的遼寧西部多出土反鳥類化石。
自1861年德國首次發現始祖鳥化石,鳥類起源成為生物學界最感興趣的課題之一。
1984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玉門昌馬地區發現的鳥骨化石,成為我國第一件中生代鳥類化石(「甘肅鳥」,當時只找到鳥類部分後腿化石。20多年來,很少有人再去昌馬做研究。直到2002年,尤海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前往昌馬,在當地農民甚至孩子的幫助下,在工作的第7天就發現了一個「甘肅鳥」翅膀的化石。2004年,尤海魯與兩名美國研究人員又去昌馬工作了半年,發現了將近50隻鳥類化石。2006-6-17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