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講場-Fossils Board 
»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幫助

RSS 訂閱當前論壇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標題: 白堊紀地圖  
 
Franco仔 (震旦紀)
[哺乳類] 金牌會員
Rank: 5Rank: 5


貢獻勳章   演講勳章   出席勳章  
UID 2290
精華 0
積分 1761
帖子 1735
閱讀權限 90
註冊 2007-6-27
來自 香港
狀態 離線
[廣告]:
白堊紀地圖



白堊紀 (Cretaceous Period) 距今約144至65百萬年間,是中生代的最後世紀。早期,在亞洲東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最北端有陸地相連,形成一個生物區,稱為亞美大陸區。接下來,一條劃開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並繞過南非最南端的岩漿活動帶,打開了大西洋,孤立了南極澳洲大陸,並將印度向北推移,逐漸靠近亞洲大陸;南極與澳洲之間也出現了裂谷,到了白堊紀末期終於分出澳洲而向北移。這是一個大陸崩解的時代。



  週期性的海平面上升在白堊紀中期達到中生代的最高峰,比今日高出200公尺,現今陸地有大約四分之一都在淺海底,各陸塊因而紛紛被孤立起來:北美洲逐漸被一條縱貫南北的淺海道分成東西兩半,西半部遂成了一個島,擁有自己的特有物種;北美洲東部、歐洲和格陵蘭 (歐美陸塊) 與亞洲之間也被淺海分隔,歐洲與非洲之間又重新隔著古地中海。隨著海陸的變動,全球氣候也有大幅變化,洋流把水氣帶入以往的內陸地帶,世界變得更加暖溼,沼澤也大大增加。典型的中生代植物像蘇鐵、銀杏、針葉林及蕨類,仍是陸地上的優勢植物;開花植物在白堊早期以小灌木的型態開始出現,到了中期己進佔河谷及平原,後勢看好。



  到了白堊紀晚期,氣候開始顯著逆轉,全球氣溫開始降低;原本淹沒陸地的海平面也下降,北美洲的內陸海道消失,亞洲與歐洲則不時有陸地相連,非洲和歐洲、南美與北美之間的陸橋似乎也打通了。在這樣的氣候與海陸轉變中,極區的森林邁向絕跡;高緯及高海拔地區的針葉林則隨著氣溫降低反倒更加旺盛;低矮的開花植物取代蘇鐵與蕨類,成為陸地植物的大宗,花開花落改變了大地的景觀,還有幾種開花植物發展為樹,如山毛櫸、棕櫚、樺樹、楓樹、胡桃樹等。



  動物界的變化也很大,且因陸地的分隔而逐漸發展出區域特色。與花朵關係密切的昆蟲與開花植物一同興旺,彼此之間互為助力,共同打下大片江山;角落裡,不起眼的小型哺乳類正迅速多樣化;蛇類也由蜥蜴演化而來。在空中,白堊紀早期是短尾翼龍的全盛時代,展翼可寬逾10公尺的巨大飛行機器令人震懾,但後來氣候的轉變導致了全族邁向衰亡;相對地,鳥類卻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繁盛,散布全球各地,到了白堊紀末期已出現不會飛的海洋型品種。



  在溫暖的海洋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沈積在海底的遺骸成為今日各地的巨厚白堊岩層,這正是白堊紀命名的由來。海洋爬行類中,更多種類的蛇頸龍問世,魚龍開始衰減,滄龍 (Mosasaurs) 則在白堊紀中期出現;硬骨魚與鯊魚仍繼續興盛。白堊紀末期的氣候改變嚴重影響海中的生態,魚龍率先絕種,蛇頸龍與滄龍、箭石、菊石、雙殼貝類等等都逐漸減少。



  在翼龍巨大羽翼下的陸地,白堊紀是恐龍的全盛時期。從侏羅紀來的巨大植食性恐龍發展已到頂點,其它各具特色的肉食性與植食性種類則在各陸塊呈現多樣化發展,生生滅滅,直到最後一個世代,還發展出史上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來。


參考資料

http://earth.fg.tp.edu.tw/learn/dino/environ3.htm




我愛活化石!
2008-6-13 11:09 PM#1
查看資料  訪問主頁  發短消息  Yahoo!  頂部
 
tuff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版主勳章   貢獻勳章   創意勳章   演講勳章   出席勳章  
UID 1392
精華 2
積分 910
帖子 679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8-3-27
來自 xxxxxxx million years ago
狀態 離線
[廣告]:
2008-6-14 04:12 PM#2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頂部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支持化石講場客戶廣告, 謝謝!}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4.1.0  ©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040 second(s), 7 queries

所有時間為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22 09:01 AM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恐龍@化石工作室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