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科學家發現中國最大鳥腳類恐龍足跡(圖文)
[打印本頁]
作者:
寒武紀
時間:
2009-7-22 04:42 AM
標題:
科學家發現中國最大鳥腳類恐龍足跡(圖文)
南雄鴨嘴龍足跡
南雄鴨嘴龍足跡特寫
鴨嘴龍效果圖
7月15日,中國與美國古生物學者今日公佈一批來自廣東省南雄市主田組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鴨嘴龍足跡屬在中國的首次描述,足跡被命名為南雄鴨嘴龍足跡(Hadrosauropodus nanxiongensis ichnosp. nov。),為一新種。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青年學者邢立達與美國猶他州迪克西州立學院的傑瑞德D。哈裏斯教授等專家學者在今日出版的《地質通報》上撰文描述了該足跡標本。據悉,這批足跡不僅是中國迄今最大的鴨嘴龍類足跡,亦是迄今最大的鳥腳類恐龍足跡。
據南雄市國土資源局林有利副局長介紹,南雄盆地位於廣東省北部南雄市,擁有一套白堊係-古近係連續沉積的紅色岩層。目前已發現比較豐富的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和豐富的遺跡化石,包括恐龍蛋和恐龍足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古生物學家在楊梅坑發現獸腳類恐龍足跡,此後的中德、中美聯合考察隊亦有發現,到了2004年,廣東知名地質學家張顯球教授在古市新發現了一批足跡。由於擔心足跡日久風化,2008年,地質所的邢立達等學者應邀來此地考察,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作者:
寒武紀
時間:
2009-7-22 04:42 AM
“此次研究的足跡約25個,分別由7至8隻恐龍留下,它們都屬於鴨嘴龍,最大足跡外徑長48釐米,寬53釐米,內徑長40釐米,寬50釐米,推測該恐龍體長能達8米,屬於大型鴨嘴龍。”哈裏斯教授對記者表示。鴨嘴龍是一類大型的鳥臀類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見證了恐龍時代的消亡。它們體形龐大,最大的體長能達到15米以上,如發現于山東諸城的山東龍。鴨嘴龍類的後腿長而有力,是行進的主要依託,其腿部有3根趾頭,形狀類似鳥腳,而且各趾末端都呈蹄狀。中國除山東外,內蒙古、寧夏、黑龍江、新疆、廣西等地都曾發現不少鴨嘴龍類化石。
“真正能確定為鴨嘴龍類所留下的足跡並不多,最可靠的是美國懷俄明州發現的朗氏鴨嘴龍足跡,該足跡長55釐米,寬60釐米。相比之下,此次描述的鴨嘴龍足跡略小,並與朗氏種存在較多的差異,所以被界定為一新種。”邢立達介紹說,“這是鴨嘴龍足跡屬在中國的首次描述,它的發現表明該足跡的分佈從北美拓展至了中國”。
“我曾于1979年在廣東南雄描述過一種小型的鴨嘴龍類,名為小鴨嘴龍,這種恐龍可能尚未成年,化石也不完整,估計體長2.6米,目前還存在爭議。此次我們在南雄發現的恐龍足跡則表明此地確實存在大型鴨嘴龍類!”董枝明教授對記者解釋道,“有趣的是,南雄迄今已挖掘出的數百顆恐龍蛋,其中部分可能就屬於鴨嘴龍類所產,這樣我們就有了骨骼、足跡、蛋一系列的發現,這在古生物中是很難得的。”
知名古生物學家季強教授對此項研究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此次描述的另一大亮點是研究人員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重新系統地描述了我國已發現的大型鳥腳類足跡,從而使我國足跡研究與國際水準進一步接軌。比如,中國最早發現的足跡來自陜西的中國足跡(Sinoichnites),由於標本的遺失被定為非正式的塑模標本;來自四川的,原屬於鳥腳類足跡的揚子足跡(Yangtzepus)被歸入獸腳類足跡;同樣來自四川的禽龍足跡(Iguanodonopus)則被認為是裸名,歸入禽龍足跡(Iguanodontipus);來自黑龍江的嘉蔭足跡(Jiayinosauropus)增加了新材料並得以具體描述;產自河南的內鄉足跡(Neixiang Footprint)也得以重新描述。
其中的內鄉足跡特別有意思,早在1979年,我國古生物學家趙資奎在河南內鄉一窩楊氏蛋上,驚奇的發現了一個踩在恐龍蛋上的腳印。這個腳印使密集排列在一起的3個恐龍蛋受到擠壓。這個足跡由於蛋的阻礙而變形嚴重,但還可分辨出它應該是三趾型,中趾最長,兩側趾最短。趙資奎推測,這是一條成年的雌性恐龍產完蛋後,當它用腳耙土覆蓋這窩蛋時不小心在上面踩了一腳。邢立達表示:“新的觀察基本支援趙資奎老師的觀點,足跡為三趾型,屬於鳥腳類恐龍足跡,但並不表明這些楊氏蛋與鳥腳類恐龍有著密切的聯繫,因為足跡並非一定對應于周圍發現的化石,自然界隨機發生的擾動充滿各種可能。內鄉足跡的意義表明,鳥腳類恐龍在河南省白堊紀地層中有著更廣泛的存在。”
2009年07月15日來源:新浪科技
歡迎光臨 化石講場-Fossils Board (https://fossilshk.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