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貴州省發現距今約2億4千萬年的史前飛魚類化石
[打印本頁]
作者:
fossilshk
時間:
2015-1-16 05:28 AM
標題:
貴州省發現距今約2億4千萬年的史前飛魚類化石
精美烏沙魚的雄性個體(徐光輝供圖)
精美烏沙魚的雌性個體(徐光輝供圖)
精美烏沙魚的雌雄和雄性臀鰭對比,箭頭指示雄性臀鰭上的鉤子(徐光輝供圖)
(化石網報導)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貴州省發現一種距今約2億4千萬年的史前飛魚類化石:精美烏沙魚(Wushaichthys exquisitus)。該發現代表了飛魚類最原始最古老的化石記錄,為研究史前飛魚的生殖方式和水上滑翔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同時,這項發現也增進了我們對中三疊世時期古特提斯洋生態復雜性的認識,對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古生態系統變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最新一期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報(Biology Letters)》刊發了徐光輝和他的同事趙麗君和沈辰辰的該項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多家媒體紛紛對此進行報導。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浩瀚無垠的海洋中,有一種聞名遐邇的飛魚。它們破浪而出,猶如群鳥一般掠過海空,堪稱一大自然奇觀。在動物王國中,會飛的脊椎動物不少,但在長達4億多年的硬骨魚類進化歷史中,水上滑翔機制只出現過兩次,分別出現在2億多年前的胸鰭魚科(Thoracopteridae)和現代的飛魚科(Exocoetidae)。除了一對異常寬大的胸鰭作為“主翼”和一對較大的腹鰭作為“輔翼”外,飛魚類還進化出一個深分叉且非對稱的尾鰭(尾下葉明顯比尾上葉強壯) ;這種尾鰭的快速擺動可以產生強大的推力幫助它們躍出水面並藉助寬大的胸鰭在空中滑翔。因為現代飛魚類化石稀少,我們尚不清楚飛魚類如何形成這種水上滑翔能力,但是滅絕的飛魚物種化石或許能夠讓我們了解這些飛魚類生物是如何進化出滑翔能力的。根據精美烏沙魚以及其它史前飛魚化石的研究,徐光輝等提出了一個“頭部特化-尾下葉加長-胸鰭變大-鱗片退化”的史前飛魚演化序列,認為飛魚類的水上滑翔是逐步進化而成的:首先它們頭部特化可能幫助它們生活於上層水域,然後進化出非對稱尾鰭以幫助它們從水中彈射出來,再然後進化出幫助它們在空中滑翔的大胸鰭,最終鱗片退化使得它們體重減輕以增進滑翔的效能和機動性。
脊椎動物的受精方式可分體外受精和體內受精。大部分的現代魚類均為體外受精,但是鯊魚、空棘魚和少量的真骨魚是行體內受精。這些體內受精的魚類進化出特化的生殖器鰭腳將精子送入雌性體內。為了適應海洋表層水域生活和繁殖,現代飛魚的產卵習性很特別,它們生下來的卵需要附著在海面的飄浮物上,例如馬尾藻的下面,甚至於連飄浮的竹竿或雜物它們也可以利用。對精美烏沙魚和其它史前飛魚化石的研究,徐光輝等認為史前飛魚的生殖方式與現代飛魚不同,是體內受精的。也就是說,史前飛魚類生下來就是小魚,就像人類、鯨魚和卵胎生真骨魚類似。保存十分完好的史前飛魚化石顯示雄性個體的臀鰭條十分特化,其末端帶有一序列的鉤子。據此推測,史前飛魚的交配過程與現代卵胎生真骨魚類似,雄魚的臀鰭在肌肉的幫助下勃起,向前伸到雌魚的身體下方泄殖腔內,雄魚用臀鰭條末端的鉤子抓住雌魚,以幫助順利完成體內受精過程。
該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化石發掘與修理專項經費的資助。
論文鏈接:
http://rsbl.royalsocietypublishi ... 1/20140960.full.pdf
歡迎光臨 化石講場-Fossils Board (https://fossilshk.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