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由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高級講師Jakob Vinther帶領,在最新一期《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研究主要分析一具在中國東北「熱河生物群」化石層發現的鸚鵡嘴龍化石。鸚鵡嘴龍是生活於一億二千萬年前的恐龍,是三角龍近親,體形較細小,特徵是有如鳥類的喙狀嘴,屬草食恐龍。
這具化石保存完好,外皮組織亦由於土中礦物鹽而保留在鱗片中。文嘉棋與美國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Advancement的Thomas G Kaye合作,用激光誘導螢光成影技術(LSF)分析鸚鵡嘴龍的鱗片化石,殘留的外皮色素顯示鸚鵡嘴龍身軀主要是咖啡色,但不同部位顏色深淺有顯著差別,如背部、胸部較深色,腹部下方則較淺色。鸚鵡嘴龍尾部還有一些古怪長鬃,在螢光影像下鬃毛的螢光顏色與皮膚顏色相似,鬃毛亦與一些現代鳥類的毛管和長絲相似。
鸚鵡嘴龍身軀顏色深淺分佈顯示牠們利用「反蔭蔽」保護色,讓牠們在陽光下也能隱藏身體。很多動物及昆蟲都有類似的保護色,令獵物或敵人不易發現自己。鸚鵡嘴龍的反蔭蔽式樣出現在身體較低位置,跟現今生活在封閉棲息地的動物相若,因此可進一步支持鸚鵡嘴龍是棲息於森林中的推論。研究又估計體形較細小的鸚鵡嘴龍是靠保護色,令牠們可逃避巨型獸腳類恐龍的捕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