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嘴龍SMF R 4970尾鬃和鱗片於激光下的特寫。攝影:Thomas G Kaye & Michael Pittman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文嘉棋博士與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Advancement 的Thomas G Kaye合作,以尖端激光成影技術精密地重組恐龍顏色。生於1億2千萬年前的三角龍近親鸚鵡嘴龍,至今雖已被發掘出數百副不論老幼的標本,但牠們的軟組織從未被如此重點研究過。是次研究成果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Jakob Vinther博士的帶領下,於今日在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中發表,揭示了鸚鵡嘴龍身體有一個較淺色的底部。這表示鸚鵡嘴龍能透過「反蔭蔽」抵消陽光投下的陰影從而加強其保護色,讓牠們在陽光下也能隱藏身體。鸚鵡嘴龍的反蔭蔽式樣出現在身體較低位置,跟現今生活在封閉棲息地(與開放棲息地不同,光線不會直接射下而變得較為分散)的動物相若。這發現進一步支持鸚鵡嘴龍棲息於森林的已知說法,意味著恐龍跟現今的動物一樣能使用「反蔭蔽」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