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遼寧滕氏嘉年華龍提供恐龍“起飛”的新證據
[打印本頁]
作者:
oviraptor
時間:
2017-5-5 12:05 AM
標題:
遼寧滕氏嘉年華龍提供恐龍“起飛”的新證據
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加拿大等地多家研究機構的古生物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報導了一種生活在距今大約1.25億年的恐龍——滕氏嘉年華龍(Jianianhualongs tengi)。這是一種小型肉食性恐龍,身長略超過1米,前後肢及尾部均有大型羽毛。這一發現有助於人們理解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程,尤其是和飛行能力相關的一些重要特徵的演化的過程。
這件恐龍化石標本產自遼寧義縣一個叫白菜溝的地方,這裏賦存有著名的熱河生物群化石。這件恐龍化石的收藏單位-大連星海古生物博物館於2015年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菲力浦•柯瑞、香港大學麥克•皮特曼和瀋陽師範大學胡東宇等學者一起開展了對這件重要化石標本的研究。據博物館館長滕芳芳介紹,大連星海古生物博物館收藏了許多產自遼西地區的化石,她希望這些化石在發揮科普作用的同時,也能夠為科學研究提供幫助。這件恐龍化石只是大連星海古生物博物館近年來為科研工作者提供的研究標本之一。
經過近一年的研究,研究人員正式發表了他們的研究內容。根據其解剖學特徵,研究人員把這種恐龍歸入傷齒龍類。傷齒龍類代表和鳥類親緣關係最近的恐龍類群之一,對於我們理解恐龍向鳥類的轉化非常重要。滕氏嘉年華龍代表傷齒龍類演化過程中的一種過渡類型。通過與包括曲鼻龍(Sinusonasus magnodens)在內的其他傷齒龍類的對比,研究人員認為在傷齒龍類的演化過程中存在著“模組式演化”,也就是身體各部分在演化上可分為單獨的模組,進行獨立的演化。比如,滕氏嘉年華龍的前肢和腰帶部分相對保守,變化很少,但頭骨和後肢演化較快,更接近進步的傷齒龍類。研究人員在過去只注意到,在主要生物類群的轉化過程中會出現這種“模組式演化”現象,但此次研究顯示,“模組式演化”也存在於一些小類群的演化歷史當中。
滕氏嘉年華龍最重要的資訊來自羽毛。經過對其保存的羽毛痕跡的仔細研究,研究人員認為它有著與始祖鳥非常類似的羽毛,顯示出在鳥類早期演化過程中廣泛出現的“四翼”形態。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滕氏嘉年華龍尾羽羽軸兩側的羽片寬窄不同,與鳥類不對稱的飛羽相似。許多研究認為,不對稱飛羽的出現和飛行能力的出現是相關的。這一發現表明,對飛行至關重要的不對稱飛羽的出現時間要更早,它們很可能最先在恐龍尾部出現,這對於探討飛羽如何演化意義重大。
目前,關於恐龍如何演化到鳥類的具體過程仍有許多細節有待探究,這次發現的傷齒龍新種有利於研究人員更加深入地理解這一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也為早期羽毛的演化提供了新證據。
滕氏嘉年華龍(Jianianhualongs tengi)復原圖(Julius T. Csotonyi繪製)
滕氏嘉年華龍(Jianianhualongs tengi)標本(徐星供圖)
作者:
oviraptor
時間:
2017-5-5 12:08 AM
研究論文:
Mosaic evolution in an asymmetrically feathered.pdf
附件:
Mosaic evolution in an asymmetrically feathered.pdf
(2017-5-5 12:08 AM, 3.39 M) / 該附件被下載次數 686
https://fossilshk.com/forum/attachment.php?aid=9117
歡迎光臨 化石講場-Fossils Board (https://fossilshk.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