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有學者認為它們可能是細胞核(Hagadorn et al., 2006, Science),指示這些化石是典型的真核生物,但這一解釋並未被廣泛接受,以至嗣後有人提出新假說認為甕安動物胚胎化石並非動物胚胎,而是沒有細胞核的巨大氧化硫細菌及其集合體(Bailey et al., 2007, Nature)。2011年,又有學者將它們重新解釋為細胞核,並聲稱發現了細胞核分裂的證據(Huldtgren et al., 2011, Science)。但這一解釋同樣遭到了埋藏學研究的反對(Schiffbauer et al., 2012, Geology)。反對的主要理由有:1.核狀結構通常由次生的磷酸鹽膠結組成,不代表化石的原始生物學結構;2.核狀結構沒有觀察到膜狀結構包被,而細胞核應具有核膜。相關爭論不僅是關係到這些核狀結構本身的起源,還關係到早期真核化石記錄的有效識別和真核生命演化史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