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生物學、人類學等學科興起之前,大眾普遍沒有認識到地球環境與生物都會不斷變遷。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與北美,在基督宗教的影響下,人們普遍相信地球自創世以來就形成了固定的秩序,這種由上帝創造、一成不變的秩序被稱為「存有之巨鏈」(Great Chain of Being)。這套傾向靜止的假說,一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生存的周遭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時的人們相信,上帝在最頂端創造了世界完美的秩序與形態,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各從其類依照一種永恆的階序存在。在這種思想下,早期的科學家也極力從搜集到的動植物樣本中,尋找能夠彰顯上帝這一旨意的證據。
但那時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接受受宗教影響而形成的這套觀念,有另一些科學家提出一套與災難說不同、甚至直接衝突的看法。蘇格蘭地質學家查理.萊耶爵士(Sir Charles Lyell)在其《地質學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中提出了挑戰災難說的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這種理論不認為上帝按照完美秩序創造萬物,爾後世界始終一成不變,「地球的自然特徵來自穩定、漸進的發展」。萊耶在考察了大量地質過程後指出,地球比當時人們認為的歷史還要悠久,並且在如此漫長的歷史中,地球一直發生著緩慢、穩定的改變。例如沉積岩在漫長的時間裡呈現出逐步累積的特徵,許多環境與地貌的變化也並非經過大災難才得以形成,任一種地形都是另一種地形延續而來的。更重要的是,他雖然提出了變化的持續性,但也認為這種持續變化是無方向性、非進展性的(nonprogressive),在他看來地質形態的改變既沒有規律也沒有特定的方向。
然而均變論受到推崇後,又有新的問題不斷湧現:那些漸進的變遷是否受到自然法則的影響?究竟是甚麼導致一個有機體成為了另一嶄新的個體,或完全滅絕?隨後,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提出的演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觀點給出了解釋。達爾文在觀察了農人飼養牲口的過程後認為,確有自然的法則影響著物種的改變,這法則就是環境。環境變化迫使生物作出改變,他稱這種迫使生物以適應生存與繁殖後代的壓力為天擇(natural selection)。就像洛夫詩中隨後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