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蒂邁魚是20世紀極具戲劇性的科學發現之一。1938年12月23日,博物館館員馬喬裏•拉蒂邁(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在南非的東倫敦海港發現漁民打撈上一條奇怪的魚,它的魚鰭具有肉質的柄,與她過去見過的魚都不一樣,然後她就繪製了草圖寄給了正在外度假的博物館魚類學家詹姆斯•史密斯(J. L. B. Smith)教授。教授一眼就辨認出它與早已滅絕的空棘魚化石長得幾乎一模一樣,所以它是典型的“活化石”。“活化石”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活”,即現在還生活在地球上;然後是“化石”,代表了一種非常古老的形態,經過漫長的時間仍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它的祖先在幾億年前就長這個樣子。空棘魚屬於肉鰭魚類,最早的化石見於距今4.1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地層,過去認為它們到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就已經滅絕了,卻不曾想會突然現身在南非。為了紀念拉蒂邁小姐的重大貢獻,這條魚被命名為拉蒂邁魚。
其次,祿豐龍也是由中國人自主發現、發掘、研究和裝架展出的第一個恐龍。1938年,地質學家卞美年在雲南祿豐發現了一隻恐龍的部分骨架,次年楊鐘健組織了對該恐龍的正式發掘。這具祿豐龍骨架是我國保存極其完整的恐龍骨架之一,70%以上都來自於當時發現的同一個體的原始化石。在它之前中國發現的恐龍化石大多都是零散的骨骼,難以組合成同一個體的完整骨架。1941年,楊鐘健將其研究命名為許氏祿豐龍,屬名“祿豐”指的是化石產地雲南省祿豐縣;種名“許氏”獻給他在德國求學時期的一位古生物學老師許耐(Friedrich von Huene)教授。當時展出的時候,也是日寇對重慶進行大轟炸最猛烈的時候,但是我國的科學家依然還在辛苦地工作,研究、命名了那條恐龍。雖然國家遭受了侵略,但是我們的人民在精神上沒有屈服,而是還要繼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