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古生物
[打印本頁]
作者:
Franco仔
時間:
2007-12-6 05:57 PM
標題:
古生物
哺乳動物最早出現在三迭紀晚期,它們大概有如下特點:大腦半球較發達,有皮毛和汗腺,相對恆溫,牙齒功能分化,雜食,逐漸由卵生變為胎生,由母獸以乳汁哺幼且有護幼能力。這些特點使其在不明原因的白堊紀災難中得以幸免,至新生代初開始了全面和極大的發展。
1)猶因他獸
始新世,長4米,高2米,草食性,有獠牙,鬼知道腦袋長那麼多角干什麼用。它們滅絕於始新世晚期。
2)大懶獸
更新世,身體巨大 且行動遲緩,晝伏夜出,植食性。
3)雕齒獸
新生代始新世,是貧齒目動物(如犰狳)的直系祖先。圖為刺尾雕齒獸
4)黑齒獸
白堊紀,大小如鼠,食蟲,比中國三尖獸晚出近一億年。
5)中國三尖獸
第三紀晚期,大小如鼠。發現於雲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哺乳動物。
6)劍齒虎
身高 Height: 1.76米
身長 Length: 1.5米至2.06米
生存時期 Living age: 更新世晚期
發現地點 Discovery Site: 中國甘肅省
劍齒虎一對鋒利如軍刀般的上犬齒是牠的註冊商標,雖然牠已在更新世晚期 (距今約 2 萬年)完全地滅絕殆盡 ,然而,所遺留的化石痕跡,再加上古生物學家根據牠的骨骼大小、結構 ,並參照現代貓科動物所塑造出來的復原景象,不難想像當時牠是何等兇猛威武,憑藉懾人的利齒,令其他動物望之喪膽。貓科動物是食肉類哺乳動物中,族群數量與特徵分化最發達的一群。牠們主要的特徵是膨大的腦室、敏銳的神經控制系統;頭部方面吻部發達、頭圓、面短、顴弓擴張、上下顎具有強而有力的肌肉附著;在牙齒特徵上則是齒列縮短,門齒和犬齒發達,以利於穿刺和撕裂獵物,臼齒為切尖形片狀,上下並形成裂齒,可用來切斷食物;舌面有厚的角質鉤狀突起,用來舐刮獵物骨骼上的肌肉。另外,四肢強壯靈活,末端形成利爪,做為打鬥與捕獵之用;尾巴較長,具有平衡的作用。
劍齒虎的體型與現代的非洲獅大致相當,結構壯碩,嘴巴可開張至120度,使得那一對頎長利牙能夠刺穿獵物。在肩部與頸部之間有強大的肌肉牽拉,如此一來,不但能夠撐起牠那巨大沈重的頭部,也可產生強勁的向下刺戳力。從橫切面來看,劍齒虎的利齒略呈弧形,以增加咬合強度,也可減少刺咬獵物皮肉的阻力。沿著利齒後側周緣,形成如牛排刀的鋸齒狀 ,使得在切割獵物身上的皮肉時更為容易。
劍齒虎的前肢強壯,尾巴短小,奔跑速度並不快,顯然牠並不是靠速度來捕捉獵物,而且牠捕捉的對象也大都是速度不快的大型哺乳動物,例如猛 象、野牛。推測劍齒虎能夠善用其利齒長牙,深深地刺入獵物的腹部、後腿或臀部,等待獵物流血過多死亡後,再慢慢地盡情啖咬進食。
在洛杉磯瀝青沈積中保存了大量的劍齒虎化石,古生物學家認為劍齒虎並不如現代貓科動物般聰明機靈,以致經常為捕捉其他大型動物而身陷瀝青湖泊陷阱中。此外,在化石中也曾發現有關節炎或其他骨骼傷害的個體,從傷痕看起來,這些個體似乎已經跛腳了,而從骨骼再生的現象也顯示其受傷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顯示在受傷的期間,有其他夥伴提供食物才得以繼續存活。根據這個現象,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劍齒虎是一種具有社群性的動物,牠們群居在一起,並且合作狩獵,也提供食物給年老的、年幼的與受傷的其他劍齒虎。
或者是因為不幸,或者是因為不適,劍齒虎已經滅絕了,使得我們無緣一睹劍齒虎的威武風采。然而,牠們所遺留下來許多珍貴的化石,得以讓我們繼續追尋與研究並恣情編織史前景象。
7)
作者:
Franco仔
時間:
2007-12-6 06:03 PM
7)星尾獸
這種巨大的雕齒獸和其親屬大地懶爭奪「南美最引人注目的怪獸」稱號。雖然牠們是現代犰狳、樹懶以及食蟻獸的親緣動物,但牠們卻長成如小型車般的大小。
和大地懶一樣,星尾獸也是數千年前才絕種,所以牠們的骨骸仍得到非常好的保存。牠們的大甲?最初可能比較像現代犰狳的殼,而不是龜殼。
它由許多稱為盾板的小甲片所組成,周圍可能較有彈性,因為這裡的盾板以規律的線條鋪組,而沒有融合在一起。
星尾獸的尾巴是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牠的尾巴是堅硬的骨頭,末端並有圓型凹痕,顯示角狀刺的所在位置。
8)長毛象
生物名稱:長毛象
拉丁文名:Mammuthus primigeniuse
英文發音:MAM-ot
體長:雄性高 3 米 雌性高 2.75 米
體重:6 至 8 噸
食物:草食性oMA
生存年代:十三萬五千到一萬一千年前
生存地點:俄羅斯
物種種類:哺乳類,長鼻類
名稱含義:該物的俄羅斯古字Mammut,意思是地下潛伏的事物,因為發現它們時,都已死亡並半埋在土中。
長毛象的骨骸至少在十五世紀就為歐洲所知,但數百年間,它們一直被視為是巨人的骨骸。在這些早期階段,我們對於這些絕種大象的知識就開始形成。我們擁有許多保存良好的骨骸,而西伯利亞北部與阿拉斯加的永久凍土層經常可以找到結凍的屍體,它們在「大自然的冰箱」中已保存了數萬年之久。我們的祖先也經常描繪並雕刻這些動物,讓我們對於長毛象的外表能擁有真實的構圖。
從愛爾蘭到北美東岸的廣闊地區,都有發現長毛象 (即Mammuthus primigenius)的骨骸與冰凍的屍體。而保存最好的屍體來自西伯利亞。數百年來,長毛象的骨骸一直被認為是巨物的遺骨。約三百年前,它們的骨骸被判定是大象所有,但這引起更多困惑─大象為何出現在如此冷的氣候。最後,知名的解剖學家居維葉 (Georges Cuvier)才正確地提出,長毛象的骨骸屬於已絕種的大象。藉由如此完好的遺體與它們的DNA,很容易就可以重建它們的模樣。
長毛象、大象和犀牛都是生活在3千6百萬年以前的始祖象後裔,長毛象的祖先猛俌屬皇象大約出現於兩百萬年以前,歐洲和北美的長毛象猛俌屬原生象則屬於晚更新世四種主要長毛象中的最後一種。現代大象在進化史上顯然與長毛象有親緣關係,但沒有人知道長毛象更接近印度象還是更接近非洲象。通過分析從長毛象身上得到的纖維組織,可能有助於解答這個問題。雖然大象被認為是無毛動物,但實際上它們身上還是有很多部位長有毛髮。長毛象可能開始僅有少許毛髮,後來為了適應更寒冷的氣候而長出了更多的毛髮。長毛象是典型的食草動物,它們生活在遍佈柳樹、冷杉、榛樹和赤楊樹的森林地區,並以地面與池塘中的植物為食。長毛象的身高通常為 4 到 5 米,重量為 6 至 8 噸。牠們在10歲到12歲之間達到性成熟,但常常要等二十年後才會有第一次交配。人們可從長毛象的牙齒年輪來推斷其年齡。貝何納布格考察所發現的長毛象年齡為47歲,而長毛象的壽命通常為60歲。有些科學家估計,在西伯利亞寒冷的永久凍土中可能埋葬著一千萬頭長毛象的遺骸。在西伯利亞過去二十五年內所發掘的長毛象中,有兩隻是長毛象幼仔 (分別為六個月大和三個月大)。最著名的長毛象遺骸研究中心位於俄國聖彼得堡,那裡收藏了許多長毛象的遺骸,是長毛象愛好者的聖地。
9)巨齒鯊 / 巨牙鯊
巨齒鯊(Megalodon) 比大白鯊長兩倍還多 牙長21釐米 終級獵食 者
情報(INformation)
中文名稱( Chinese)→ 巨齒鯊
時代(Period)→ 新生代 中新世-上新世
分佈(Found in)→ ...
發現地層(Stratum)→ ..
天敵(Natural Enemy)→ 無
食 性(Diet)→ 肉食
典型體長(Length)→ 長16米
推測體重(Mass)→ ...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A]巨齒鯊的嘴直徑可達兩米,身體強壯,呈流線型。巨齒鯊可以獵食 海中的任何生物,但最喜歡捕食 鯨類。其他海洋哺乳動物也是它的盤中餐。成年巨齒鯊在開闊的大洋中獵食 ,幼年的側生活在離岸較近的海域中。巨齒鯊會攻擊在海面換氣的動物。巨齒鯊可在短距離內快速遊動,從獵物下放攻擊。當獵食 大型獵物時,巨齒鯊可能會先攻擊其尾部或鰭,使其喪失游泳能力,在將其報銷。
10)史前終極巨鱷-帝鱷
眾所周知鱷魚是一種另人類感到恐懼不安的動物,它殘暴冷血是最另人感到畏懼的動物之一,身長5米的“食人鱷”幾乎稱得上是體形最龐大的鱷魚了,但人們很少知道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一種比現金鱷魚還要大的多還要可怕的多的一種鱷魚,嚴格的說它是現今鱷魚的祖先----它就是生活在1億1000萬年前白堊紀的帝鱷!
帝鱷化石
帝鱷無疑是史前最可怕的終極殺手之一!這種身長可以達到12米的巨鱷體重竟達到了10~11噸!!在它居住的河塘邊就連當時稱霸的恐龍都不敢擅自闖入它的領地!當恐龍口渴難忍來到河塘邊全神貫注的喝水的時候帝鱷會趁它不注意猛然張開它那張巨口一下子咬住恐龍的身體,直至恐龍沒有反抗之力在把恐龍吃掉!
這類鱷魚之所以能捕食恐龍,主要因為它有著非常特殊的身體構造。它的鼻子末端長著一個巨大的、球根狀的突起,突起裏面有一個空腔。這使它的嗅覺異常靈敏,並能發出奇異的聲音。而且,這種超級鱷魚的牙齒也非同一般。與一般以魚類為生的動物相比,它的下頜牙不僅與上頜牙互相交錯,而且能精確無誤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顆牙齒當中,一排門牙能咬碎骨頭,撕裂像恐龍一樣巨大的獵物。此外,它的眼睛也難以理解地向上翹起。
正如古生物學家保羅·塞雷諾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當時,這種鱷魚勢力非常強大,很可能就是使恐龍做惡夢的那類東西。
作者:
Franco仔
時間:
2007-12-6 06:08 PM
當地時間9月3日,在位於雪梨的澳大利亞博物館舉行的鱷魚展示會上,一名3歲的男孩觀看一隻長達11米的龐大鱷魚模型的巨顎。該鱷魚被稱為“超級鱷魚”,大約生活在1億1千萬年前的河流中,可說與恐龍同齡。
不論是在古生物學家的眼中還是在一般人的印象裏,恐龍是真正的史前巨無霸,在距今億萬年前的中生代是天下無敵的地球霸主。尤其是那些肉食恐龍,比如影片《侏羅紀公園》中的重要角色霸王龍和迅猛龍,它們或碩大無比、或機警兇猛,捕食各種草食性動物甚至包括較小較弱的肉食恐龍。
但是,近年來,人們在挖掘出的各種恐龍身上、甚至異常兇猛的霸王龍的骨骼上,頻頻見到明顯的傷痕,令古生物學家們感到十分困惑。有人曾認為那是肉食恐龍追殺食草恐龍留下的痕跡,或者是恐龍同類為爭奪食物、配偶、領地而造成的。但2000年夏季找到的新化石,可能會對此得出不同的答案。
這種被稱為“魔鬼巨鱷”的化石是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找到的,那裏人跡罕至,幾乎沒有生命的痕跡,但卻是古生物學家們眼中的“天堂”,只要經過艱苦的努力,尋找化石的人們往往會滿載而歸。2000年,以美國古生物學家保羅·賽羅諾帶隊的一行17人第4次進入撒哈拉沙漠,一路上經歷了斷水、斷油、陷車等困難,終於在8月30日到達了目的地———“伽都法噢瓦”地區。
在當地人的語言中,“伽都法噢瓦”的意思是“駱駝也害怕進去的地方”。在這不毛之地,科學家們經過努力很快就找到了不少淺埋在1.1億年前的河流沉積層中的脊椎骨化石和一個巨大的頭骨化石。然而古生物學家們面對所發現的巨大化石骨骼卻都感到迷惑不解。
因為它與以前任何報道過的恐龍化石都不相同,卻與同是爬行動物的鱷魚的骨骼十分相似,但拼合起來的龐大身軀又令人無法相信它就是鱷魚,因為與現代鱷魚那3米多長的身軀相比,這种家夥實在大得驚人。
經過艱苦的發掘工作,古生物學家們找到了這只巨大爬行動物大約50%的骨骼化石,他們將其命名為“超級巨鱷”,並完成了拼裝工作。面對拼裝出來的化石個體,人們目瞪口呆:這種史前超級巨鱷體長如同一輛公共汽車,從頭到尾長達12米多;體重如同一條小鯨魚,估計體重超過8噸;“血盆大口”遠不足以形容它的大嘴,因為光它的嘴就長達1.8米,裏面生著100多顆匕首似的獠牙。
從鱷類家族的演化史一直看到現在的各種鱷類,“超級巨鱷”都可稱得上最大的鱷魚之一。更令人恐懼的是,這條超級巨鱷巨大的嘴巴頂端生著一個明顯膨大的前突,活像一個大瘤子,在現在的鱷類中還從未見過這副模樣。一些古生物學家便索性把它稱為“魔鬼巨鱷”。
其實早在1966年,法國古生物學家阿爾伯塔·費裏克斯就曾找到過這種巨型鱷魚的化石,但他對自己的發現百思不得其解:它看上去像鱷魚,可身體大得又令人無法想像,不像已經發現的食肉類恐龍。沒有找到更多化石而又迷惑不解的法國學者只得將其命名為“食肉鱷魚之王”。
古生物學家保羅和他的同事們在撒哈拉發現的“超級巨鱷”化石是迄今人們找到的相對完整的巨型鱷魚的化石,它為這種古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證據。而找到“超級巨鱷”化石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在1億多年前,曾經是林木茂盛、河流密布的“寶地”,生態環境與當今截然不同,原本就是盛產古生物化石的地方。
根據目前的研究,“超級巨鱷”這一絕對恐怖的巨型爬行動物僅僅生活在白堊紀中期的非洲大陸上。保羅等古生物學家分析,“超級巨鱷”並不是現代鱷魚的直系祖先,而只是近親。鱷目動物出現在大約23億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的晚期。到侏羅紀早期,它們分化成完全不同的兩支,一支生活在陸地,一支生活在水中。
到白堊紀早期,地球上出現了與現代鱷魚相似的古鱷目類,它們生出了與現代鱷魚相似的頭骨,開始了兩棲生活。面對“超級巨鱷”與眾不同的頭骨,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個巨大的骨質化的前突與現代生活著的印度鱷魚相似,但要大得多,意味著這種“超級巨鱷”能夠撲殺遠比魚類具有更多肉質的獵物。
同時,“超級巨鱷”頭上這個膨大的球狀物生在吻端,表明這種鱷魚的嗅覺能力大大提高,還能發出不尋常的吼聲。有人認為鱷魚是一種“又聾又啞的動物”,但實際上鱷魚是靠叫聲彼此聯繫的。這種“超級巨鱷”的頭骨狹長,眼睛生在頭的上端,適於半潛伏地出沒於河邊,伺機捕食。古生物學家們仔細地數了數“超級巨鱷”鱗片上的年輪,推算出它的平均年齡應該是50至60歲。
其實,在一個多世紀前的1892年,人們還曾發現過一種相當恐怖的巨型鱷魚化石,也是一些骨骼碎片和牙齒等,古生物學家命名為“恐鱷”。科學家們在恐鱷化石附近還發現了許多鴨嘴龍的骨骼化石,食草的鴨嘴龍身高可達9米多,推測體重可達12噸,足足是恐鱷的兩倍。然而在7500萬年前,當這些龐大的鴨嘴龍來到沼澤岸邊找水喝時,竟還是會被比自己小得多的恐鱷咬翻在地、生吞活剝!
但這世上仍有更加恐怖的鱷魚。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產鱷魚的地方,鈍鱷和寬吻鱷仍然是那裏的水中霸主。1986年,一位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那裏找到了近100年前就被人們命名了的可能是史上最大巨型鱷魚——“普魯斯鱷”的下顎化石和部分顱骨化石的碎塊。這些化石拼出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鱷魚頭骨:長1.5米、牙齒就有6、7釐米長!
根據鱷魚的頭與身長比例,古生物學家們推測,這條普魯斯鱷的身長可達15米,體寬2.7米,重達18噸,比兇猛的霸王龍還要重10噸,幾乎有恐鱷體重的3倍。而且這條鱷魚的牙齒絲毫沒有老化的現象,估計它還應能繼續生長,直到19至20米長!因為,爬行動物隨著年齡的增加,體長幾乎是可以無限地增加的。
找到了體態龐大且相當完整的“魔鬼巨鱷”,彌補了古生物化石發現上的一項空白,也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到古生態的多樣性。但欣喜之餘,古生物學家仍然感到一些困惑:與“魔鬼巨鱷”一起,科學家們還找到了一些同時代的鱷類化石,其中的一類頭骨僅長8釐米,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可能當時不同的鱷類吃不同的食物,或者說它們所競爭的資源不同,所以個體出現了極大的差別。但這個解釋似乎並不能令人滿意。
不斷披露的資料表明,古生物學家們以前曾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層中發現過一些與“魔鬼巨鱷”體形不相上下的巨型鱷魚,比如大約7000萬年前生活過的“戴諾蘇克斯”與大約1500萬年前的“蘭佛蘇克斯”。一些學者認為,巨型鱷類動物在生物進化史中曾多次出現,可能與當時的水體廣布有關,因為與現代的鯨類一樣,體態龐大的動物更適合在水體中生活。
問題就出在這:早就有學者提出“體型決定滅絕的先後”的概念,認為大型生物在生物進化史中會先於體型較小的生物滅絕。但巨型鱷魚為什麼沒能“遵守”這一“規律”?因為體形巨大的鱷魚化石在白堊紀之後仍不斷出現。還有,為什麼鱷魚不僅能夠與恐龍同時存在,而且躲過了白堊紀末期的大劫難?難道那“神秘的力量”可以選擇性地殺死恐龍,而留下鱷類動物家族嗎?
不論是從“魔鬼巨鱷”的體型上看,還是從它的生理結構上看,這個大傢夥都不是個“善主”。它強大有力的胯骨、100多個匕首似的獠牙,足以撕碎體型碩大的恐龍!所以,許多古生物學家在見到“魔鬼巨鱷”以後,紛紛表示:“鱷魚曾主宰過動物世界!”他們認為,現在可以為以前在恐龍、甚至兇猛的霸王龍骨骼化石上那些令人疑惑不解的疤痕找到答案了——“魔鬼巨鱷”無疑是強大的“恐龍殺手”。
這幾種史前巨鱷化石的發現,向傳統的古生物觀念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挑戰:中生代的生物圈真的像人們現在所想像的那樣嗎?恐龍真的曾完全主宰地球嗎?看來人們對遠古過去的認識還相當膚淺,需要更多化石和更多研究。
11)披毛犀
上新世末的冰期後出現的,可高達2米,毛厚而密,在世界很多地方可找到它們的蹤跡。另外告訴你一個秘密,犀牛的角不是骨質,而是由毛緊密纏結在一起而形成的。
12)新生代動物——巨犀
晚始新世到中新世,高達7米,是地球上出現過的哺乳動物中最高最大的,在我國多處發現過它們的化石。
作者:
達爾文
時間:
2007-12-7 05:00 PM
OK!!!SO GOOD
歡迎光臨 化石講場-Fossils Board (https://fossilshk.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