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ssilshk
(Lung)
管理員
UID 1
精華
23
積分 4663
帖子 2775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6-7-14 來自 中國/香港
狀態 離線
|
[廣告]:
直擊-新疆2006恐龍溝挖掘現場 (圖)
新疆奇臺“恐龍故里”:曾生活10多種恐龍
奇臺恐龍溝挖掘現場
從奇臺縣城出發,車沿228省道一路北進,在駛出80多公里經過自治區公安邊防總隊蘇吉公安邊防檢查站後,車開始在石子路上行駛。
車又向前駛出60公里,司機兼向導黎師傅指著前面一片赭紅色的山丘告訴我們:“恐龍溝到了。”
奇臺縣所在的準噶爾盆地是世界上埋藏恐龍最多的地區之一,堪稱“恐龍故里”。8月27日,央視科教頻道將在這裏直播大型恐龍化石的挖掘實況,據央視國際消息,以直播的形式報道大型恐龍化石挖掘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8月9至10日,本報記者先行來到奇臺縣恐龍溝,探訪了恐龍化石挖掘現場。13日,挖掘現場一位負責人介紹,目前已挖掘出各類恐龍化石約40件。
發現身長30多米食草恐龍化石
1號採挖坑在恐龍溝一處山坡東面的半腰上,還沒有走近就聽到發電機和電鎬作業的轟鳴聲。一個用鋼管和絲網搭成的遮陽工棚下,近十名工作人員忙碌著,有的操作電鎬破開赭紅色的泥沙岩,有的揮舞著鐵鍬清理碎石,有的拿著刷油漆用的小毛刷子掃下化石上赭紅色的塵土,工棚旁邊是成堆的清理後的赭紅色碎石。
當時氣溫高達40℃,一個個工作人員滿頭大汗,卻沒一個人脫下長袖衣服。
記者好奇地問,“為什么還穿著長袖,這么炎熱的天氣?”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技術人員李偉說,“聽單位的老教授講,以前有個外國專家,就是因為常年在野外挖掘化石,患了皮膚癌,我們一年中有兩三個月在野外,每天在烈日的暴曬之下,所以得穿上長袖衣服預防。”
工棚下,自西向東有一塊凸出地面30多釐米高、長約1.5米的赭紅色岩石,岩石裏嵌著兩根小碗碗口粗的紅褐色化石,在兩根頸椎化石南面1米多遠處,有一根長約1.5米的細長的頸肋。
三名技術人員正對化石進行現場修復,王海軍工程師正在用類似錐子形狀和大小的風刻筆筆尖輕輕劃下附著在化石上殘留的岩石渣。“這可是精細活,10多天了,我們一直在搗鼓這東西呢。”技術人員向禮世指著化石說。
8月10日下午5時記者離開時,工作人員在兩根頸椎化石的西北角又發現了一塊頸椎化石。據王海軍介紹,從1號坑的挖掘出的化石來看,這條恐龍應該頭高12米,身長30多米,頭長0.4~0.5米,是一條食草恐龍。
零散出土30多塊恐龍化石
從1號坑向西北行500米左右,翻過山梁就到了位於山坡西面的2號採挖坑,這裏到處散佈著赭紅色碎石,工棚下近10名工作人員在緊張地挖掘著化石。
工棚北面坡下的20多個白色的“石膏蛋”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李偉說,那裏麵包著恐龍化石,是用石膏粉和水後密封包裹起來的,要運到北京去修復。
據了解,2號坑自7月底挖掘出一根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後,目前已挖掘出30多塊恐龍化石,但都比較零散。
8月9日下午6時許,工作人員在碎石裏刨出一塊拳頭大小、裏面嵌著兩枚斷裂的恐龍化石的石塊。李偉小心的用工具取出兩枚化石碎片,然後用502膠水將它們粘連在一起,記者看到這居然是一顆匕首形的牙齒化石,長2釐米多,牙齒內側還有鋸齒形的凹槽,只可惜齒尖不見了,工作人員趴在碎石堆裏找了10分鐘,最終仍未找到。
“這是2號坑自挖掘以來挖出的第四枚恐龍牙齒化石,這些化石分屬3種食肉類獸腳恐龍。”李偉說。
當記者問起為何1號坑的恐龍化石屬一種恐龍而2號坑則比較零散時,恐龍溝挖掘現場負責人王海軍工程師表示,這是由於1號坑和2號坑的地理位置不同。
據王海軍推測,1號坑在億萬年前應處於河谷沖積地帶,恐龍死亡後,屍體被衝到這裏,頭向西,背椎到尾巴可能已被衝散或風化了。而2號坑當時應是旋渦,恐龍和其他生物的屍骨被聚攏過來,因此比較散亂,不完整。
沙塵暴突襲挖掘現場
8月10日上午10時許,工作人員已經在現場挖掘近3個小時。戈壁灘上突然狂風大作,漫天黃沙遮天蔽日,沙子夾雜著碎石子打的人臉發疼,工作人員用帽子擋著臉堅持作業。
沒幾分鐘,包裹2號坑的工棚的紗布被沙塵撕成條狀,隨風起舞,支撐工棚的鋼管被吹得歪歪扭扭,有一根鋼管甚至被風卷到後面石壁上,工棚也整體向東後移兩米多遠。工作人員已經很難站穩。工作人員忙著收拾東西,並用麻袋片蓋在新挖出的化石上,然後搬來石頭壓好。
隨後,記者和他們驅車退到山坡東面的1號坑,這裏風勢稍弱,但也無法繼續工作。所有工作人員迫不得已退回位於7公里外硅化木公園招待所宿營地。
王海軍工程師告訴記者,“這樣的天氣每年我們都能遇到十來次,都習慣了。”
兩根頸椎化石將是直播重點
8月13日下午,記者電話採訪了正在挖掘現場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技術人員李偉,他向記者透露,奇臺縣恐龍溝2號採挖坑出土一根長約70釐米的蜥腳類食草恐龍腿骨化石。
據恐龍溝現場挖掘負責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程師王海軍介紹,自今年7月27日恐龍溝現場挖掘工作開始以來,科考人員已經發現至少分屬4種不同種類的恐龍化石約40件,其中獸腳類恐龍3種,蜥腳類1種。
昌吉州文物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技術人員正對在1號坑出土的兩根1.2米長的蜥腳類恐龍頸椎化石進行現場修復,它們將是次此央視直播重點。
找到恐龍化石是巧合
根據地質構造,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考證出新疆準噶爾盆地昌吉州恐龍溝一帶,在億萬年前是恐龍生活的家園。1928年,我國古生物學家袁復禮教授就在昌吉州恐龍溝挖掘出水龍獸化石。
“找到恐龍化石是巧合。”在1號坑現場修復恐龍頸椎化石的王海軍工程師介紹說,2002年8月,工作人員餘濤在昌吉州五彩灣一處山坡上用地質錘隨意尋找化石,剛在山坡上撥拉兩下,就驚喜地發現一段化石裸露在土層外。幾經專家努力,隨後在此發掘出兩具幾近完好的恐龍化石。
“發現中華盜龍也純屬巧合,這還有個小故事。”1987年8月,王海軍在現在1號坑北面8米遠的山坡拐彎處小便,突然發現前面白白的一塊,走近一看,是一塊恐龍爪子的化石,由此挖掘出了一具食肉獸腳類恐龍———中華盜龍的化石,是我國最完整的盜龍化石。
新疆曾生活著10-11種恐龍
在1號坑現場的技術人員向禮世說:“一隻恐龍有300多塊骨頭。”據他介紹,去年在寧夏靈武發現的6具恐龍化石,完好率達到63%,而眼下在1號坑這裏挖掘出的食草蜥腳類恐龍化石只有7~8塊,完好率只有3%。
據了解,一隻恐龍約有17到19根頸椎,而一根頸椎要有兩根頸肋來支撐,“所以一隻恐龍約有34到38根頸肋。”王海軍說。
王海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經發表的論文證實,在億萬年前,在新疆生活的恐龍種類達到10-11種,有箭龍、奇臺天山龍、中華盜龍等。
新疆尚未發現恐龍蛋化石
據資料顯示,在我國山東萊陽、廣東河源、江西萍鄉等地都出土過恐龍蛋化石,“在新疆,是否也出土過恐龍蛋化石?”記者好奇地問。
王海軍工程師肯定地說,“在新疆目前尚未出土恐龍蛋化石。”
(2006年08月24日 新華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