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fang
(白牙)
版主
UID 3173
精華
1
積分 178
帖子 114
閱讀權限 100
註冊 2008-1-23
狀態 離線
|
[廣告]:
AL 終於完結,卻有一堆工作找上門…
但至少我在距離最後一科一個月內完成了這篇 orz
現在每天也有很多事在忙,例如…
家務 orz
中生代的生命
中生代的三個時期分別為三壘紀、侏羅紀、白堊紀。在這個時期的植物,就像動物一樣,持續著進化和改變。成功渡過三壘紀和侏羅紀的植物,在白堊紀的中期,受到採用新繁殖模式的開花植物的挑戰。
緊接在三壘紀以前的時期,在南半球的岡瓦那古陸上的冰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暖化的世界最終使冰川因收縮和融化而不再存在。隨著冰川活動的消失,在岡瓦那古陸上的植物群落正受到具挑戰性的氣候轉變影響。由於南極冰冠的存在而造就的溫和氣候與季節性的寒冷,使植物發展出更好的設計以應付季節性的嚴寒。落葉植物例如舌羊齒,因著脫落葉片和減少活動的冬眠,得以挨過嚴冬。可是當冬季不再帶來極端的寒冷,緊接而來的卻是年度性溫暖而乾燥的氣候,引致植物群的環境出現了戲劇性的適應演化。
三壘紀在開始的時候,北部的大陸勞亞古陸,與南面的大陸岡瓦那古陸,己經在近赤道的位置發生了碰撞,創造了一個超級大陸,盤古大陸(Pangaea)。由於不再受到海水的分隔,勞亞古陸與岡那亞古陸的植物群落因而得到交換的機會,超越以往只能局限於各自的半球之外,而傳播到全球。植物群落的交換促成有利於植被適應長年的溫暖與乾旱氣候的分佈。在三壘紀以前,整個舌羊齒(Glossopteris)群落在岡瓦那古陸上相當普遍地存活著,卻為一些更穩定的植物,例如種子蕨的叉蕨(Dicroidium),所取代而煙滅,皆因它們更適應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氣候。蘇鐵類(Cycads)、銀杏樹(Ginkgoes)、松類(Conifers)及其他裸子植物(Gymnosperms)成為了三壘紀、侏羅紀及前白堊紀的優勢群落。
高聳著的原始松類如南洋杉型木(Araucarioxylon)的遼闊森林,它們的傘狀樹枝形成了一個濃密的天蓬,包括了森林上部的邊緣部份,可高達45至60米(146至195英尺)。在有如高塔一般的樹群之下的是蕨類植物所統佔的林下層。由於溫暖和乾旱氣候的盛行,只要水源供應充足,這些森林可以散佈於低地、氾濫平原,甚至高地。另一方面,支持生命必要的水源可以造成相當的破壞力,因為森林中的河流常以曲流形態出沒,它們會底切侵蝕和傾倒大樹。倒下的樹木,會被沉積物覆蓋,埋藏,發生化石作用並等待著將來的勘探。在今日美國的桑利那亞洲(Arizona)中的沙漠,風化作用使這些樹木在210百萬年後得以重見天日。它們原來的木質己不復存在,而它們精確的外型及微小的細節因礦物化而被取代,顏色亦然。
就像希臘或羅馬建築所倒下的柱子能夠說明曾經有生物居住在遠古城市,倒下的樹林遺下了一個石化的森林,反映出這裡曾是一個史前居民的住宅群。
幾乎整個世界上的三疊紀森林的居住者大都是小型、以昆蟲為食的爬蟲動物,包括了近似現代角蟾(Horn-toads)的前棱蜥亞目(Procolophonids);跟鬣蜥(Iguana)很像樣的三棱龍(Trilophosaurus),非常的精於攀爬;尚有真正的蜥蜴,以及非常獨特的滑翔蜥蜴,例如依卡洛蜥(Icarosaurus)和孔耐蜥(Kuehneosaurus)以原始及有限的努力嘗試征服大空。
在森林的下限邊界,是潤濕的沼澤地。新蘆木(Neocalamites)這種巨型的樹狀馬尾濃密地繞著水岸生長。本內蘇鐵木(Bennettitales),是蘇鐵類的遠親,比較適應潮濕的環境,而蕨類植物則為剩下的土地,於水體及高層森林之間提供覆蓋物。在水體之中和其周遭的堤岸有著巨型的兩棲類,它們有著近似鱷魚的生活方式,像是寬額蜥(Metoposaurs)及龐大的植龍類(Phytosaurs)。
南洋杉形木森林置於潮濕的低地,在它之上的乾旱高地,蘇鐵類、銀杏酚和松類及其他裸子植物取得了生存優勢。在這些高地之中,是最早的恐龍,以及稀少而數量持續減少,近似哺乳類的爬蟲動物末裔。
在三壘紀的盤古大陸上的動物群之中,及較低程度於植物群中間有品種具有廣闊、世界性的相似,但在這個時期的晚期,動物群被小型的哺乳類動物所取替,猶如曾經繁盛像哺乳類的爬蟲動物的延伸遺產。此時,恐龍事實上取替了牠們的祖先,槽齒類(Thecodonts),成為了中生代脊椎動物的支配者。
在侏羅紀中恐龍種群以相似一致的模樣持續擴充、分散到全球。植物群則依然為裸子植物佔優,如三壘紀的情況,但更均衡地分佈在南北半球上。盤古大陸仍然是一塊超級大陸,但因為持續的移動,在侏羅紀末,它開始沿著赤道地區分離。
及至白堊紀,大陸持續互相背離。擴大中的海洋分隔了大陸,成為限制、阻擋物種開放分佈流向的屏障,但先前的分佈過程,己經把恐龍輸出到大陸上的不同角落。
蘇鐵類和銀杏酚曾經在侏羅紀期間相當普遍,但自從早白堊紀就開始走下坡,與此同時,松類在裸子植物之中擴展它們的分佈。在開花植物,又稱被子植物(Angiosperms)的神秘出現後,在白堊紀間充份地發展起來,結果,裸子植物在被子植物奪過了新的世界支配權的同時間逐漸地減少。
在65百萬年前白堊紀的末端,恐龍們進行了最後一次呼吸,由那一刻開始我們星球的歷史改變了。一直以來恐龍也被認為抑止了哺乳類動物的的進化歷程。若果恐龍沒有滅亡,哺乳類動物的進化歷程會否改變或無限期的延遲?人類會否如現有歷史一樣進化成功?這些疑問促成了恐龍的滅亡被聯想成有相當的關鍵於人類的存在與否。因此,人們亦不會驚訝為甚麼每年也有相當多的理論試圖解開是甚麼引致恐龍滅亡的謎團。
丟開細節不管,所有滅絕理論可以分類成兩個類別:一為逐步性,也許持續上百萬年的滅亡過程,其二為突發性的災難事件,在一個相對於恐龍統治短的時間,暴力地終結了其王朝。在尋求是甚麼導致恐龍滅亡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忽視一些重點,更為重要的問題:恐龍是甚麼?是甚麼原因使牠們存在、興旺至成為成功的動物?《恐龍.全球總觀》目標在於調查這些問題並考慮恐龍是如何及為何能夠存活、適應於一個不斷地改變的世界超過 120 百萬年。
第一章完結
次回預告:第二章.二壘紀.生命之傳承
題外話…最近可能會先修正以前的翻譯,稍候才處理第二章…(逃
| Clean out my way for me, my way doesn't allow any hamper or resis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