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ssilshk
(Lung)
管理員
UID 1
精華
23
積分 4670
帖子 2778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6-7-14 來自 中國/香港
狀態 離線
|
[廣告]:
美國發現新種小型暴龍有助於了解暴龍如何演化成龐然大物
無畏厄運龍 Moros intrepidus 大約活在9,600萬年前,牠也是該區域出土的白堊紀暴龍骨骸中年代最久遠的,將這項紀錄往前推了1,500萬年。
雖然霸王龍 Tyrannosaurus rex 或許曾經是「暴君蜥蜴王」,不過早在強大的霸王龍踏過現在的北美洲以前,牠的祖先過得並不那麼像貴族:牠們嬌小、瘦長、移動快速,適應著活在遠比他們大的肉食動物陰影下的生活。
如今,美國猶他州發現的一副化石正在協助古生物學家瞭解這個區域的暴龍如何從生態上的貧民晉身為王子。這個命名為無畏厄運龍 Moros intrepidus 的新物種重約77公斤,站立時不超過150公分高,牠是1億4,500萬年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同類中體型最小的恐龍。(譯按:該學名尚未有正式中文翻譯,「無畏厄運龍」是根據本文對學名解釋的暫譯)
「無畏厄運龍的貢獻,在於幫助我們了解關於暴龍成為北美大陸頂級掠食者的時間、地點、原因等關鍵5W問題(who, what, why, where, when)。」北卡羅來納州立自然科學博物館(North Carolina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s)的古生物學家琳賽.札諾(Lindsay Zanno)說道,她的團隊將這項化石發現發表在2月底出刊的《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上。
於是,這隻恐龍的屬名以象徵厄運將至的古希臘神祇摩羅斯(Moros)命名,也就不意外了。
白堊紀之初,暴龍一點也不像我們現在想像中的巨無霸。牠們反而是嬌小又好鬥的掠食者,跟在比牠們大上許多的肉食性異特龍(allosaur)身旁狩獵。北美洲的異特龍約在8,000萬年前逐漸消失,而暴龍則長成原先的十倍大,浩蕩地填補起異特龍身處食物鏈頂點的生態區位。
超過1000種恐龍曾漫步於地球上。來了解哪一種恐龍最大、哪一種恐龍最小,以及這些恐龍吃些什麼、又有什麼行為模式,以及導致牠們滅絕的驚人原因。然而北美洲暴龍變大的原因始終成謎,因為這片大陸的白堊紀中期化石紀錄中存在一大段空白。除了幾顆零星的牙齒以外,古生物學家沒有北美洲暴龍從1億5,000萬年前到8,000萬年前的骨骼證據。
因此,札諾在內的研究人員持續搜索白堊紀中期岩層。2013年,札諾挖到了寶:她走在位於猶他州中部雪松山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的研究地點時,無意間看到山坡上突出幾隻肢骨。「我們已經花了10年搜索這個地區,這些卻是我們唯一找到過的這種動物的骨頭,」她說:「團隊花了非常、非常長的時間和十分大量的運氣。」
無畏厄運龍的足骨非常細,看起來比稍晚、較大型暴龍物種的幼體還要細瘦。不過這頭厄運龍可不是小小孩:針對骨頭截面的詳細研究顯示,這頭恐龍死亡時至少六或七歲,已近成年。這副化石顯示,至少到無畏厄運龍的時代為止,北美洲的暴龍都維持在嬌小體型,意思是暴龍僅僅花了1,600萬年就長到電影中的巨獸尺寸──這在演化上實屬暴衝。這或許也很符合,無畏厄運龍的後腿有些適應奔跑的特徵在稍晚較大型的暴龍身上出現。「無畏厄運龍的重要之處在於:牠是最後長成巨獸的那些暴龍的第一條線索。」湯瑪斯.卡爾(Thomas Carr)說,他是迦太基學院(Carthage College)的古生物學家,也是暴龍專家,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除此之外,無畏厄運龍和白堊紀早期生活在亞洲的暴龍最為相似。這項發現指向無畏厄運龍的祖先從亞洲橫越過陸橋來到北美洲,兩塊大陸之間的生物移動在其他恐龍族群中已有許多紀錄。為了向牠的旅程致敬,研究人員為這隻環遊世界的無畏厄運龍取了「無畏」(intrepidus)的種小名。既然她的團隊已經揭開了無畏厄運龍的面紗,札諾渴望想要描述牠的沼澤家鄉。保存著無畏厄運龍的同一塊岩層也曾經出土過異特龍家族中的巨大恐龍Siats(編按:Siats是猶他州尤特族傳說中一種吃人怪物的名字)和另外幾種植食性恐龍,包括幾種可能會挖洞藏身的恐龍。她也正在和其他學者合作研究該地區的化石植物樣態。
「但願,」她說:「我們能有完整一系列的發現,揭露這套失落的白堊紀生態系。」
|
|
|